近日,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政府扶贫工作办公室、市医保局、市总工会联合印发《宿迁市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将有关要点解读如下。
一、文件制订的背景是什么?
据初步估计,全国有1200万家用人单位存在职业病危害,超过2亿劳动者接触各类职业病危害,其中粉尘、毒物、噪声、辐射等是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其工程预防和治理不到位。
每年全国新报告职业病病例3万例左右,截止2018年底,累计报告病例97万余例,其中尘肺病病例87万余例,其中煤工尘肺和矽尘占尘肺病的90%左右。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印发的《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和省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印发的《江苏省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我市尘肺病预防控制和尘肺病患者救治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市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制定了《宿迁市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二、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目标是什么?
到2020年底,摸清用人单位粉尘危害基本情况和报告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健康状况。纳入治理范围的用人单位粉尘危害申报率、粉尘浓度定期检测率、接尘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率、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劳动者培训率达到95%以上。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有所下降。尘肺病患者救治救助水平明显提高;稳步提高被归因诊断为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的保障水平。冶金、建材、船舶制造等重点行业用人单位劳动者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职业健康监督执法能力有较大提高,基本建成职业健康监督执法网络,各地有职业健康监督执法力量,乡镇和街道有专兼职执法人员或协管员。冶金、建材、船舶制造等重点行业新增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实施率达到95%以上,用人单位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95%以上,职业健康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能力有较大提升,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网络。尘肺病防治目标与脱贫攻坚任务同步完成。
三、为深入开展尘肺病防治工作,文件提出了哪些重点任务?
为指导各地开展好尘肺病防治工作,《方案》中明确了各地重点落实的五方面工作任务:
(一)粉尘危害专项治理行动。建立粉尘危害基础数据库,2020年底前完成粉尘危害专项调查工作。推动用人单位进行整治。2017年部署开展的水泥行业治理,在2019年底前实现既定目标。对已开展的行业领域进行“回头看”。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不满足环保要求的用人单位坚决依法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治无望的提请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二)尘肺病患者救治救助行动。增加目标疾病病种。加强尘肺病主动监测,建立一人一档的电子档案。对诊断为尘肺病的患者实施分类救治救助。做好资助参保工作,实施综合医疗保障,梯次减轻患者负担。将相关用人单位劳动者纳入工伤保险统筹范围。
(三)职业健康监管执法行动。充实职业健康监管执法人员,加强执法装备投入,强化职业健康监管执法人员知识培训。加强“三同时”的监督检查,重点行业领域新增建设项目“三同时”实施率达到95%以上。强化对粉尘危害风险高的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2020年底前,冶金、建材、船舶制造等重点行业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四)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落实行动。用人单位要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用人单位要开展粉尘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工作,建立企业职业卫生电子档案。用人单位要为劳动者建立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2020年底前,粉尘危害重点行业用人单位劳动者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重点行业企业普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五)防治技术能力提升行动。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2020年底前,争创一批职业卫生重点实验室。粉尘危害严重企业或者接触粉尘危害劳动者较多的县区,至少确定1家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常住尘肺病患者达到100人的乡镇,建立尘肺病康复站,设置氧疗室、治疗室、教育室、抢救室等用房,配备心电图机、吸氧装置、呼吸机等医疗设备,备齐治疗尘肺病常用药物。常住尘肺病患者达到10人的村居,建立尘肺病康复点,配备制氧机等设备和医疗床位,备有常用药物。
四、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中有哪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地方政府责任,成立主要领导负责的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尘肺病防治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与责任,建立工作台账;市政府与各县区(开发区、新区、园区)政府(管委会)签订目标责任书,压实政府责任,督促落实各项防治工作。
(二)强化人才保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尘肺病防治相关科室建设;严格职业病诊断医师管理,强化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宿迁卫校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营造良好氛围。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尘肺病防治工作,开展尘肺病防治法治宣传教育、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普及粉尘危害防治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宣传报道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营造浓厚氛围。